近年來,隨著鐵路客流量激增,站臺端部人員誤入引發的安全事故頻上熱搜。據《2023年中國鐵路安全白皮書》顯示,超67%的站臺險情源于周界防護設備誤判。面對復雜環境識別難、響應延遲高、系統兼容性差等行業痛點,廣州忘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周界防護告警設備,能否用“AI+國產芯”組合拳打開新局面?本文深度解析技術突破背后的安全邏輯。
一、行業痛點:為什么傳統防護系統“力不從心”?
(配圖:傳統設備誤報新聞截圖+站臺擁擠實拍圖)
誤判率高:單一RFID技術易受金屬干擾,旅客攜帶行李箱時頻發誤報警;
環境適應性差:雨霧天氣攝像頭識別率驟降,夜間基本“半盲”;
被動響應:報警后需人工二次確認,延誤處置黃金時間;
數據隱患:進口系統底層代碼不透明,曾發生多起境外漏洞攻擊事件。
二、技術拆解:三大創新如何重構站臺安全防線?
1. 雙鑒識別:給防護系統裝上“人腦”
第一重防線:工作人員佩戴加密UWB電子工牌,設備20米內自動感應身份;
第二重防線:內置自研AI算法,通過200萬種服裝/動作/體態數據訓練,可區分“工作人員”與“靠近旅客”,識別準確率達99.8%;
智能學習機制:自動標記連續3次誤入同一區域的人員,推送重點監控預警。
2. WonenOS系統:國產化背后的安全密碼
快:基于輕量化架構設計,從識別到聲光報警僅需80毫秒,比傳統系統快5倍;
穩:通過-30℃極寒測試與65℃高溫箱連續運行實驗,適應全國所有氣候區;
安全:支持國密SM4加密算法,數據本地化存儲。
3. 落地實踐:從“好用”到“用好”的智慧運維
快速部署:設備預裝自適應支架,支持壁掛/立柱安裝,通電即用;
開放API接口:已成功接入路局平臺。
三、趨勢洞察:智能化防護如何引領鐵路安防變革?
政策驅動:符合《“十四五”鐵路網絡安全規劃》中“關鍵系統100%國產化”要求;
技術融合:未來或接入車站數字孿生系統,實現“監控-預警-處置”全閉環管理;
成本優勢:較進口同類產品價格低40%,運維人力成本減少2/3。
結語:
當AI遇見國產化,站臺安全防護正從“被動響應”走向“主動進化”。或許不久的將來,這套系統將成為中國鐵路的“標準配置”。